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已經形成了慣例,都是關于“三農”工作的。
“無農不穩”,說明了“三農”工作的極端重要性與基礎地位。
歷史上看,中國的革命,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中國的建設是在完成“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礎上實現的;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小崗村聯產承包責制”拉開序幕的;中國的土地問題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邏輯起點。中國今天的格局與未來無不與“三農”工作發生著某種深刻的歷史聯系與變局關聯。
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就決定了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有中國“三農”的現代化。中國的人口國情,農民占了很大的人口比重,這部分“人”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關于“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所包含的應有之義,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關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所包含的應有之義。中國式現代化的難點、重點與焦點還不僅單純聚焦于城市的現代化,更重要的是城鄉一體化中的“鄉村振興”。9億中國農民不富,中國式的現代化就不算成功,中國農業的現代化維系著14億人的糧食安全。中國幾億的農民工為中國的基礎設施現代化與城市繁榮貢獻了巨大的力量,是中國成為世界“基建狂魔”這一稱謂的光榮主體。
還有一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房地產所積累的450萬億財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農村集體土地所釋放的紅利,農民在土地征遷中是吃了大虧的,所以國家投入“鄉村振興”,也是一種對農民的應有補償。
由之一直認為,中國城鎮化進程應是“雙向”的,農村的人不是都要遷到城里來,城里的人也可以到鄉村去,工業要反哺農業,資源要向鄉村流動,必須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國家必須著手解決農村“小產權房”確權、交易、變現的歷史老大難問題,解決好農民有限資產包括宅基地、房屋的“流動性”問題,千方百計讓農民增收,最終實現城鄉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