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截圖,這么早?中國做光刻機?
是的,應該比這個還早些。
如果從新中國成立電子計算機科研小組開始算起,領軍人物是數學研究所所長華羅庚,于我出生的那一年,1956年,我國第一支晶體三極管誕生,自此與發達國家一樣,中國也進入半導體新紀元。
1958年,能借錢的許家印、會寫小說的王朔、會拍電影的馮小剛出生了,我國第一枚鍺晶體管也試制成功了。
劉德華張學友出生那年(1961年)我國第一個集成電路研制課題組成立。
等到周星馳饒毅出生的時候(1962年),我國第一代硅平面晶體管問世了。
這是個很大的事兒,采用平面工藝制作的晶體管,就叫做平面晶體管。而所謂的平面工藝,主要就是利用光刻技術和二氧化硅膜的掩蔽作用來進行選擇擴散和電極的蒸發。
敲黑板,敲黑板,聽到沒?
光刻機,光刻機呀。
大話江湖的周星馳和在江湖上說了幾句實話便挨了一頓亂刀的生物科學家饒毅,居然和光刻機掛起鉤來。
我國1965年第一塊集成電路誕生,我國利用光刻技術制造集成電路芯片的時間,差不多在1965年前后。1965年,我國第一塊集成電路在北京、石家莊和上海等地相繼問世。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我上大學那年,咱們國家的光刻機-GK-3型半自動光刻機誕生了,據說,這是一臺接觸式光刻機,當時牛得不得了,美國在50年代才有了接觸式光刻機概念。
敬請大家留意,當中國已經造出接觸式光刻機的時候,今天的光刻機巨頭ASML還沒有出現,臺灣省的臺積電,連空氣都不是,直到1987年才冒頭兒。
為計算機事業,聶帥陳老總在世的時候,特批北京中關村核心地帶,給中科院計算所8萬平米的土地,支持力度之大那是頂級的破格的。后來有人在中國最大的媒體平臺上編出20平米創業神話,實際上占有8萬平米的土地,改變土地的性質,搞了商業地產開發,拿走了土地及商業地產上的收益。
中科院計算所是中國計算機的國家隊,技工貿一體化被顛過來實踐,以買辦的思維攢電腦,退休金上億元還不算分紅的大人物,對中國光刻機落后是有責任的。